欢迎使用新媒体产品


这里是新都 微信公众号

“香见”APP客户端


梁家村 用70年念好新都农村“发展经”

作者:李玲娟 | 来源:新都广播电视台 | 编辑时间:2019-07-24 15:10:10

时间回溯到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时任新繁镇梁家村村支部书记的欧栋成每天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在田边地角溜达,他紧盯着黄中带黑的泥土,不停地自言自语:“土质这么好,为啥产量提不高?或许真的不能吃大锅饭了?”
1995年,32岁的梁家村人曾维林走马上任担任该村村主任。“深夜了,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已经歇息,但我总是睡不着,我眼睛一闭,眼前总是泥泞路,我做梦都想在村里修一条到场镇的主干道,好运农副产品出去卖。”2019年7月,已经卸任村主任的曾维林诉说着当年的心中夙愿。
2013年梁家村女婿沈勇担任梁家村党总支书记,他的目光已经从铺好的草油路上越过,开始关注村民房屋墙面的美化以及乡村文化基因的提炼。
三代村里带头人的目光,代表着新都农村发展的不同路径。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新繁镇梁家村,去关注70年中该村的发展变化点滴。
实现了温饱:
梁家村的新粮仓
梁家村,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距离成都市区18公里,距离新繁镇城区3公里。“我们这里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域,土地很肥沃。”梁家村原村主任曾维林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捡起一块新翻的泥土,记者仔细捏了捏泥土,土质有粘性,还呈现出微黑色,确实如曾维林所说,是一片沃土。
但令欧栋成不解的是,为何肥沃的土地长不出丰盈的庄稼?“我经常看见欧书记紧缩眉头,站在田埂上思索。”虽然欧栋成已经去世,但熟悉他的曾维林还记得这个场景。
1978年新都率先在新繁镇清白公社试点 “包产到户”,当年,全公社粮食就增产251万公斤。虽然梁家村属于新龙公社,并不在清白公社的地界上,虽然那场试验是悄悄进行的。但由于新农公社与清白公社紧邻,所以清白公社试行包产到户的风声还是传入了梁家村。“我父亲接到消息,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他终于找到了丰田不丰收的原因。”欧栋成的儿子欧文华回忆说。
1979年,梁家村开始推行包产到户。“我记得那是夏天的时候,当时我只有十五岁,有天我父母带着笑容回来,告诉我说:‘儿子,我们家分了好多田地,这回不会饿肚子了。’虽然已有十五岁,当时听到如此振奋的消息,我还是像孩子般跳起来。”曾维林说。
“1979年秋天,我家的粮食丰收了,第一次出现了粮食没地方收藏的情况。”曾维林回忆道,“接着,父母就商量着修一个小粮仓储存粮食,大慨是1980年的时候子,咱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修了新粮仓,用来储存粮食。1979年前没实行包产到户时,到了农历3、4青黄不接时,就是饿肚子时,1980年农历3、4月时,我家粮仓还剩余了很多粮食,据我了解,1980年时,全村村民都有上年结余的粮食。”
“我父亲那时每天都笑呵呵的,还组织村民编了歌舞,我还记得歌词,‘包产到户好,人人吃个饱,要问我感谢谁,我说感谢党的政策好。’”欧文华讲述着当年的情景。
从吃不饱饭到解决温饱,这可是了不起的进步,梁家村人终于摆脱了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困境,不止梁家村,1979年底,全国上下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行路难凸显:
梁家村的新困境
从新繁镇政府(原清白公社旧址)出发,沿着大兴路前行,仅5分钟就到了梁家村村部办公处,老梁家村人曾维林告诉记者,现在不远的路程放在40年前可是一段很长的路。为何仅仅3公里左右的路程,在梁家村人眼里却是一段遥远的路呢?从记者打听到时信息看,这还得从当时的路况说起......
据曾维林回忆,梁家村吃饱饭后,大概是1984左右,村子里的个体经济开始活跃起来。“种庄稼的乡亲们种上了经济作物,还养起了鸡鸭,虽然规模不大,但也能解决家里一年大部分的开销。”随着村民上街频次的增加,行路难却成了摆在村民眼中的最大难题。“挑一担菜到街上卖,大概需要走40分钟,卖完菜已经是下午了,走回来已经精疲力竭了。那时并不是每天卖菜,一般是赶集的时候去,隔两天一赶集,如果是下雨天,路就更难走了,由于村里的土是黏土,雨不大路就湿了,而且很难干,夏季雨水多,几乎没走过几天干路,所以能不出门就尽量不出门。”曾维林详细讲述着当时行路难的情景。
交通的不变也阻碍了机械化器具进村,梁家村村民也不想扩大养殖或种植经济作物的规模,用曾维林的话说,“肩挑背扛太难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觉得除了吃饱饭,多了一点点零花钱之外,家里的变化并不大。由于交通不便,全村的生活节奏依然很慢。”曾维林说。
“那时,读书成绩好的就拼命地读书想离开梁家村,小伙子取不上媳妇甚至萌发了到外地安家落户的想法。”曾维林述说着80年代梁家村的情景。
梁家村成了梁家村人急于摆脱的地方,改变交通状况已经迫在眉睫,这场改变源于大兴路的改变。
宽阔平整的大兴路
主干道“变脸”:
梁家村的新通道
大兴路的硬化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看到交通要道如此糟糕,我父亲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动员大家修了一条碎石路,当时完全是村民自己抬石头,自己修建。欧文华指着平整的草油路质的大兴路述说着它的前身。
“我当时参加了碎石路的铺建,当时可是劲头十足。”曾维林说。
碎石路铺好了,虽然梁家村仍然交通不方便,但却改变了雨天深一脚浅一脚完全不想出门的困境,随着自行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的普及,梁家村人也骑上了自行车,开上了拖拉机。
随着交通道路的改变,梁家村人的生活也在悄然变化,以前是三天一赶集,道路变成碎石路后,变成了天天赶集,种菜的、种粮的、卖蛋的,都吆喝着自行车载上卖货到街上赚花销。那时村民的家庭收入有了进一步增加,但还远谈不上富裕。
梁家村的真正改变源于2000年。“当时村里接到一笔资金,说是用来修路的,说是时任县委书记到新繁镇农村调研后,觉得当时新都农村经济急需交通带动,就给新都部分交通落后的村子拨了专项资金用于修路。”曾维林说。
2001年村里的混泥土路修好了,随着道路的建成,村里年纪小一点的、曾经到外面打工的青年们心思活起来,用他们的话说,与其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不如回家看看能不能弄得出名堂来,发家致富。在这群青年中,易成伟就是代表之一。1999年以前,易成伟一直开拖拉机,随着道路变成混泥土路,与道路多年打交道的易伟成觉得自己机会来了。2001他把运输工具变成了中型货车,拉的货多了,赚的钱也多了不少。
随着道路的畅通,本村人开了工厂,大大小小的砖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还有做酒店定制家具的家具厂“四川飞驰”、做精密仪器的“新风压轴厂”,看着越来越多的工厂,易成伟让在外地做蛋生意的父母回到家乡,于2006年开始在梁家村开起了养鸡场。
目前,随着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早年的污染型产业已经转型,易成伟的养鸡场却越做越大,“他的养鸡场属于循环农业,几乎没什么污染。”沈勇说。
“现在我养了1万余只鸡,一年利润有30余万元左右,也算实现了小富裕。”易成伟语气中有着小小的满足感。
做融合产业:
梁家村的新机遇
2013年10月,梁家村女婿沈勇被选举为该村的党总支书记,沈勇是遂宁人,2000年跟随女方到梁家村居住。
“沈勇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在2013年7月他担任村代理总支书的时候就提出了打造一纵两横的交通要道的构思。”现任村主任付胜武说。
“上任前,我心中就有一个大致的发展思路,当时的想法是首先修好路,让外面的人能到咱村来。其次是修好入户道路,借修入户小路,将每家每户的家门口都进行美化,打造一个个环境宜人的小环境。这些应该都是基础性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发展一个产业,吸引外面的人喜欢到咱村来看。”谈到上任时的发展思路,沈勇娓娓道来。
据沈勇介绍,2014年开始,他开始着手全村道路的改造,从村道到入户小道的建设都拉开了帷幕。“2016年大兴路变成了全新的草油路,路面宽度也从原来的3.5米宽拓展到6.5米宽。接着又修了花新路和繁环路,都是6.5米宽的标准村公道路。入户小道也全部建成。”沈勇说。
“我们村是纯农业村,土质这么好,许多经典的农作物只有在我们村才能种出它特有的味道,如大蒜、空心菜,咱们村的这些农作物在全成都市都很出名。所以,接下了,我准备试点做点文化墙,打造一个农业文化村,让农业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到咱村来玩。”沈勇谈着未来的规划。
据了解,随着易成伟的循环养殖业的成功,梁家村人开始摸索循环农业的道路。“我们村里的田比较多,完全有条件搞稻田养鱼、稻田养鸭,到时可以增加一些农耕文化活动进去,比如说下田捉鱼,田边垂钓等活动,我相信会吸引一部分人气的。”沈勇谈着未来的产业规划,谈着梁家村的振兴之路。
梁家村村部紧挨大新路,采访完,记者极目远眺,透过开阔平整的大新路,记者看到一幢幢小巧别致的农家别墅,看到长势喜人的禾苗,看到来来往往的汽车,那代表着富裕的小汽车,载着梁家村人的希望,驶向远方,没入乡村振兴的滚滚洪流中……


黄杨敏

标签:壮丽70年,梁家村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

新都视界网 联系电话:028-83977026 / 传真:028-83977866
新都电视台 新闻热线:028-83974440 新都资讯 新闻热线:028-83977866
主办 成都市新都区广播电视台 / 监制 成都市新都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地图时政 /经济 /民生 /图库 /社会 /生活 /视界 /文化 /教育 /视听 /历史 /区域 /交通 /
Copyright©2016 新都视界网 viewxd.cn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4000916号-1
  • 这里是新都 微信公众号
  • “香见”APP客户端